今日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人有意愿也有能力追求高品质商品,他们会不远万里从欧洲淘来各种名牌鞋包、珠宝首饰,也会不辞辛苦从日本“扛”回智能马桶盖、3C产品。因而,从当下展望未来,“质造”即“品质创造”,意味着保障,是中国制造业今天和未来发展应有的方向。

      《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提出,上至国家顶层设计、国家领导人讲话,下至企业经营策略、从业者个体意识,都对“质量”问题多了一些贴近现实的思考与开掘。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道“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过去,红木家具被“低价、低质”的形象限制了发展,虽然近年来行业的发展态势欣欣向荣,但坚守品质比提升前进速度更难,掣肘也仍在。“2018年,我们看到了红木行业变革创新的加速度,看到了将工匠精神进行到底的决心。新的一年,我们也要继续保持一颗奋斗的初心,秉承工匠精神,继续做好我们的产品……”全国工商联第十一届执委、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特邀会长宋建文在第九届中国红木家具品牌盛典上发言时谈及了现象与愿景。

      质造的基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和依托

      都说红木家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实现“质造”的基础必然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和依托。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品牌建设分会理事长蒋周明指出:“红木家具是我国古老、独具特色的传统品牌家具之一,是家具系列中的国粹。”红木家具原是日常家居生活中的一种器物,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习惯的衍变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具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人文含义等艺术语言通过制式体现出来,即使穿越漫长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可是过去近四十年来,部分商家一味追求市场价值,而不考虑红木家具的精神属性,又因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红木家具成为人们口中毁誉参半的器物。时至中国文化复兴之际,红木家具有了崭新的发展,但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帆指出:“做得还远远不够,还缺乏潜下心来持续挖掘,还需要在文化上做积淀。”

      在红木家具制造中,文化的渗透与体现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细细滋润、潜移默化,从其原体上进行新的提炼、整合,使传统升华,促成红木家具质变。

      质造的方向:从技术方面做好对材种和工艺的科学判断

      红木家具被扣上“假、乱、差”的帽子,已有许多年了。中国红木委秘书长汪立禹指出:“十年前,行业内有识之士提出规范市场的问题。十年后,这个问题依旧被反复提起,消费者仍最为关心。”

对此,汪立禹就红木市场如何规范的话题给出了一条新思路——借助科技手段。他说,如果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就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而目前能够了解到的红木材质鉴定技术,包括宏观识别与微观识别相结合、红外光谱分析技术、DNA标记技术。也许不久后,“假材真用”的问题得到解决,让制假售假者有所畏惧,也让消费者对红木家具更有信心。

      都知道红木家具属于传统制造业,但是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红木企业还在重复过去的生产方式,其发展会越来越难,挑战也会越来越大。

     “对家具工艺的评判通常只能在生产的加工环节被甄别,一旦成品则失去最佳的检测时机,除非将成品拆散。”汪立禹介绍,一种便携式木器检测DR系统(工艺结构可视化CT系统)能够使红木成品的非破坏质量检测成为可能。

技术变革正在改变制造业。当然,我们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质造路上越走越远。

      质造的目标:从时代变迁中感受红木家具的无限可能

全联艺术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深圳大学家具设计研究所所长唐开军犀利地指出,红木家具不能落后于时代发展,我们要对红木发展做出这一代人的贡献,而不能被后人说只是模仿明式家具而已,并没有创造出时代的家具。他还指出,家具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现代的。这个终极目标如何获取?一方面是工人时代化,另一方面是材料时代化,特别是现代新工艺、新技术组合运用。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品牌建设分会理事长蒋周明也说到,要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和消费前沿,进一步加强红木家具的质量建设和技术创新,扩大红木家具影响,树立中国红木行业形象。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给优质产品‘点赞’。”莫让红木家具的质造之路沦为“嘴上谈兵”,那么,让我们为2019作好准备吧!

上海诗清阁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021-34900977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19号